寶藏巖:簇新新的歷史聚落

還是學生的時候,搭公車經過福和橋不經心看窗外,就會見到寶藏巖
那可以算是有點亂的聚落風景,各種形色的房子像野草一樣恣意生長,
有種古怪但在台灣也算是一種極自然的住宅現象,
只是它沒坐落在市區的小巷中,而是長在這小小的山崖上,所以格外顯眼。
那時在車上總有別的心事,惶惶終日,正要奔赴,只恨車不開快點,
所有的心神都押在這件事上,並不曉得那邊山上有人的所有已經被打X。




羊說她多年曾和荒野夥伴到寶藏巖探險,在它還沒收編為藝術村前,
遊走在這間那間空屋裡,許多家具被主人留置,就這樣孤伶伶地,
好像只要誰想要就可以把它們搬走。
我想像那個剛被遺棄的事發現場,開始覺得我已經錯過了尋寶的黃金時期,某種觀點也許吧。
今年在計劃旅行的同時,我終於發現,最後終於捨島嶼假期而重返京都的關鍵原因之一,
是因為我偏好有「生活感」的地方。
但真要這麼說來,寶藏巖住民的黃金時期是國軍遷台後,至1970年外省居民到達高峰,
至1980年代就開始拆除違建與陳情抗爭的拉扯,直到2004年才落幕,
以「寶藏巖歷史聚落」之名得以保存,但是居民還是得全數遷走,
這件工程也已在2007年大功告成,所以現在的寶藏巖也沒有幾戶住民了。
所以,我確實早就與這裡擦身而過久矣。



少數的住戶,走過請輕聲慢行。


但一個「歷史聚落」和「古蹟」的差別是什麼?
如果沒有人住在這裡,失去那原本形成它樣貌與意義的根源,
這裡確實就是長得奇形怪狀的建築量體大集合,加上有些空蕩蕩的藝術村。
(現在它是叫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了沒錯)
不過誰又喜歡自己家門前變成人來人往的觀光勝地咧,
一群帶著單眼相機包的攝影團不時擦肩而過,
帶隊大哥會指點拍照好素材:
「大家過來看,這個反光鏡是一個很棒的攝影工具,我來示範該如何取景拍出那種老舊的感覺!」
或指著一個意義不明的燈箱上書類似「你很性感但是我不明白」之類不明所以
但我個人覺得假仙假怪的東西,眾人哄笑一陣再一個個擠下窄小的樓梯,
時常等待一個再度安靜一點的時刻與空間,感到有點消化不良。






 
如下圖一般,寶藏巖大概會被整理得愈來愈「新」,
走過像迷宮一般沒有秩序,連結法則沒啥道理的曲折小巷,
無法避免聞到油漆刺鼻的味道,以及轟轟這邊那邊都在裝潢的工程進行中,
逐漸形成巨大的違和感,以致於我竟然啟動了使用G11以來沒有用過的黑白模式,
好像只能用這個辦法來彌補這個新舊落差。

 
如果砍掉重練已經是寶藏巖的命定結果,那也沒關係,
不過重新來過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辦法,以藝術村之名但內容上大部份乏善可陳,
大概會讓參觀者更加覺得藝術真是一種不知道在講三小實在看不懂的東西。
然後,我真的不時覺得,這裡的用電會不會太超過了,不管是什麼原因。
大概是出自於一種,如果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如讓它廢著吧,那樣會不會好一點~的心情。
然後再度生出了我已經錯過很久了的遺憾。